首页 > 生活 > 正文

《最美的青春》:用青春热血打造绿色传奇

2018-08-06 16:43:23来源:四川时报网

《最美的青春》海报。男主角冯程(第一排左三)由刘智扬扮演,女主角覃雪梅(第二排左三)由何雨虹扮演。剧中角色张曼玲(第二排右二)由张

《最美的青春》:用青春热血打造绿色传奇

《最美的青春》海报。男主角冯程(第一排左三)由刘智扬扮演,女主角覃雪梅(第二排左三)由何雨虹扮演。剧中角色张曼玲(第二排右二)由张思乐扮演,是以现实中“六女上坝”故事里的陈彦娴为原型创作的

《最美的青春》:用青春热血打造绿色传奇

陈彦娴近影

河北承德塞罕坝火了!媒体争相报道,游客纷纷驻足。当大家看到展现在眼前的那片126万亩的北半球最大人工林的时候,没有人不被深深震撼。正是几代塞罕坝人将青春留在这片热土上,用心血、汗水和生命才凝结成这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

由郭靖宇监制,郭靖宇、杨勇担任总编剧,巨兴茂执导的电视连续剧《最美的青春》,以第一批塞罕坝造林人为原型,力图真实再现塞罕坝沧海桑田的巨变。该剧目前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展现塞罕坝变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著名电视人郭靖宇说,他父亲曾在承德农校工作,父亲的很多同学和学生都成为第一批塞罕坝人。小时候,郭靖宇就去过塞罕坝。“那时家里生活困难,冬天有坝上的叔叔送来一个羊肚包,家里就能过个好年。”他说。2015年冬,作为土生土长的承德文艺工作者,郭靖宇被当地领导感动,受命和编剧杨勇一起完成剧本,他还担任了该剧监制。

导演巨兴茂介绍,为了再现上世纪60年代初第一代塞罕坝造林人不畏艰苦环境,书写“绿野诗篇”的故事,摄制组先后转场北京、天津、杭州、承德塞罕坝御道口、内蒙古乌拉盖、多伦自治县、克什克腾旗、内蒙古乌丹8地取景。沙漠拍摄,交通不便,所有设备、道具,甚至搭景的每一根木材,都要靠人力搬运,走一步陷一步。剧组曾在乌丹玉龙沙湖遇到七级大风。但最困难的,其实是冷。摄制组常常在室外从早上5时拍摄到晚上5时,有时候还有夜戏,演员无法控制表情,剧组就几波人来回倒着拍。剧中多次拍摄白毛风,强风把地上的雪刮起来,能见度只有两三米,雪扎在脸上,结成冰凌。有位女化妆师为了给演员修妆,没戴手套工作了20多分钟,手冻得彻底失去知觉,她以为手会冻掉。摄影师的手挨着铁就会被粘住。巨兴茂说,当时自己内心也很煎熬,一方面不忍心大家受这么大的累,另一方面不受这么大的累,大家就拍不好戏。

该剧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全景的角度展现了塞罕坝几十年植树造林的整个过程,剧组尽量从服化道、美术等具体方面去展现年代变化。最久远的道具之一植苗机是根据图片复制的;林场三四百人的场服,是按照博物馆里陈列的展品仿照的。剧组还一砖一瓦地实景建造了一个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部,包括场部大楼、大食堂、拖拉机库、苗圃、实验楼等,还搭建了17米高的观火楼,现在都留在了当地。

塑造最美的一群人

《最美的青春》是有原型故事的,主创如何平衡真实故事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巨兴茂说,监制郭靖宇从最早的剧本创作到拍摄过程中,一直给予剧组一个指导方针,就是真实。现在影视拍摄和后期技术已经很发达了,演员在绿幕前演,后期合成风沙、大雪都是可以的,但剧组始终坚持还原真实。“从演员的状态来说,如果在绿棚演,大家暖暖和和的,吹吹风,电脑再画点雪,就不能感受到当时的风有多冷,沙子有多大,种树多么艰难,说出来的每一句台词、做的每一个表情都不会有切身体验。”只有真实地扎到转场的8个拍摄地,真实体验当时的环境,接近当时的人物,才能更好地理解塞罕坝人付出了多大的艰辛才使人工林从无到有,成为现在的样子。

剧中演员既有新人演员,也不乏老戏骨。巨兴茂说,剧组在选择角色时大量用了新人演员。因为这部剧讲的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去坝上植树造林的故事,新人具有大学生的青涩,本色离角色更近。选用老戏骨是因为王奎荣、张光北、高明等从形象上更符合剧中老一辈人的气质,能为剧组形成老艺术家带新人的好风气。

演员们克服困难,力求完美演绎老一辈造林人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与初心。在零下30摄氏度的雪地里,女主角饰演者何雨虹一个镜头重复拍摄多次,眼睫毛上结满了冰霜,毫无怨言。男主角饰演者刘智扬不幸从马背上摔落,却咬紧牙关坚持拍摄,不耽误剧组的进度。

在塞罕坝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很多故事,其中一个是“六女上坝”。1964年,年仅20岁的陈彦娴和几个同学主动去塞罕坝植树造林,后来她成为一名女拖拉机手,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这里。剧中,以陈彦娴为原型的角色张曼玲,由张思乐扮演。张思乐演出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精气神,还挑战了从16岁到80岁的60多年跨度。

将绿色发展观融入故事

剧组尽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融入到故事中。

巨兴茂说,拍摄前后,对“塞罕坝精神”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刚开始读剧本的时候,对塞罕坝人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没有多深刻的认识。通过一步一步的拍摄,情况发生了改变。“我们在拍戏,而人家在种树;我们干了一天,人家干了10年;我们每个人都觉得特别辛苦,这也是我从业以来最痛苦的经历,但是塞罕坝人每天都在从事着比我们艰苦得多的工作,住的是根本不能防风防冻的地窨子。他们三代人、55年,风雨无阻,经历了无数痛苦和失败。我们完成这部戏,可能只经历了塞罕坝人1/100的困难。现在再回过头看看塞罕坝的那些树,我们对老一辈真是发自内心地敬佩。”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四川时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